Thursday, November 20, 2008

资金投向基建难改制造业困境

郎咸平: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让我很是佩服 应偏向制造业
2008年11月20日 08:19金羊网-新快报 】 【打印

-黎湛钧/摄

寻觅“严冬下的生机”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实体经济已开始陷入困境。如何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中突围?这个问题困扰着我国企业家。

为了解答企业家们心中的疑惑,昨日新快报协同益策(中国)学习机构、暨南大学等单位,邀请到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暨南大学开讲。该讲座是“严冬下的生机”系列讲座的第一期。

尽管昨日并非休息日,讲座2800元的收费也堪称不菲,但慕名而来的企业家仍使得能容纳数百人的礼堂人满为患。如何“过冬”,正是企业家当前最关切的话题。

-新快报记者 陈昊旻

“在大萧条即将来临之际。政府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其出手之快、力度之大,让我很是佩服。”昨日在暨南大学礼堂由益策(中国)学习管理机构举办的 “中国名师大讲堂”上,一向被认为和官方看法不一致的郎咸平如此评价我国的4万亿投资计划。但和他一贯风格相符的是,他对该计划的实际效果仍然有着自己的 观点。他认为,考虑到此次我国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制造业的衰退,政府应该将投资方向偏向民营制造业,这样才能让老百姓真正获得利益,从而推动消费,改 变我国当前畸形的经济格局。

资金投向基建难改制造业困境

“我现在担心的是,4万亿投资用在基建上实际上是把钱投向了已经过热的行业,如钢铁、水泥等,而已经过冷的制造业仍然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在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下,曾经一片欣欣向荣的我国经济也没能幸免,股市、楼市大幅下跌,众多企业也是难以为继。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出台了规模巨大的投资 计划,总投资额达到4万亿。但是该计划明显侧重在公路、港口、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对此,郎咸平分析称,4万亿中有1万亿来自地方政府,而财政状况并 不乐观的地方政府必然要发债,承担主体很可能要转移到民营企业上;而银行也要承担两万亿,这两万亿中很大一部分便是来自民营企业的存款。如此挤压之下,让 民营经济层面的资金继续流出,使得我国制造业的资金状况难以得到改观。

郎咸平指出,我国此前一直保持着10%以上的高速增长,但占GDP比重30%左右的过热部门在此期间一直有超过30%的增长速度,也正是这些部门支 撑了我国高增长。而其他部门如制造业却一直保持萧条状态。这意味着,我国维持10%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制造业)企业越来越贫穷,人们越来越没消费 力。按照他的“工商链条理论”,这样最终将导致我国内需持续萎缩,国家经济面临全面萧条。

“政府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拯救经济,这一点我也很赞同,但方向不对。”郎咸平认为,继续将资金投向基建的确可以带来靓丽的GDP增长,但如果不能真 正改变制造企业生存的现状,或许仍然会有更多的人面临失业的威胁。“政府在公用事业上的投资的确可以带动一部分就业,但那毕竟是少数,我国90%的就业仍 然是由占经济比重70%的民营经济提供的,这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郎咸平指出,政府投资很多时候更像是“一锤子买卖”,过几年工程完成了,雇佣的工人仍然面临就业问题,而所修建的基础项目大部分也不是能持续产生效益的项目。另外,根据他的计算,上世纪90年代我国靠投资拉动GDP仍有50%的效率,而现在就只有16.67%。

经济政策应侧重扶持民营企业

实际上,我国经济格局的构成一直受到郎咸平的诟病。他指出,欧美经济均是消费拉动型,消费占其GDP比重高达70%以上,而在我国这个数字却只有区 区的33%不到,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我国经济体系十分脆弱,严重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政府应该放弃盯着GDP增长的经济政策了。”郎咸平说道,“提高企 业利润率、让老百姓口袋里钱多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增加社会财富,才能拉动我国消费。”

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推出的各种政策应该能间接的拉动制造业,从而使经济保持良性发展,但郎咸平认为,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也好,经济政策也好,都是 按照美国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来设计的,和我国的情况并不完全符合。因为美国经济理论的“灵魂”,或者说立足点,是建立在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一元经济” 模式之上,其政策的确能使民营经济直接获利。但在我国,由于政府部门和国企占有了大部分的资源,大规模的投资计划以及银根的放松都只能对它们产生利好,民 营经济反而会更加倒退。

在场的企业家对他的说法表示了赞同。企业家告诉记者,就以银根放松为例,目前最有钱的是银行,但是民营企业很难从中贷款,因为目前的形势下没有银行 愿意承担这样的放贷风险,而如果是政府部门要贷款,其难度必然会大大降低;至于当前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民营企业也很难真正参与其中。

“中小企业肯定是分不到这块蛋糕的。”郎咸平如此表示。因此,他呼吁政府能更重视民营企业,将经济政策更侧重在扶持民营企业上。他认为,如果是投资 到制造业,受益的企业产生的效益将用以再投资、再生产,从而产生更多的效益和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形成一个“滚雪球”般的良性循环。

拯救制造业必须从经营模式下手

一直以来,我国都以“制造业大国”自居。但郎咸平指出,我国掌握的只是整个产业链中价值最低的一环。而随着国际化的推进,国际竞争已经从产品、企业的层面上升到了产业链地位的层面。像中国这种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的国家,得到了GDP,却没有得到任何利润。

对此,郎教授举出了他著名的“芭比娃娃例子”:“我以芭比娃娃为例,我们广东东莞所生产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价格是一美元,这样的价格目前基本上是零 利润的,如果不是负利润的话。那它在美国的零售价是多少呢?9.9美元。这多出来的9美元就是美国企业的灵魂,它透过6大块所创造出来,包括产品设计、原 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而其利润率达到惊人的40%。这6大块加上中国这一块的制造,这个叫做‘6+1’的流程,就是产业链。 按照这样的方式计算,我们辛辛苦苦创造出1亿元美元的产值,却同时替美国创造出9亿美元的产值,其中还包含3.6亿美元的利润。”

也有人提出疑问,在汇率波动、成本上升等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为何不提价应对。对此种说法,郎咸平认为十分“可笑”,因为身处产业链最低端的制造业,本身是没有定价权的。因此,要拯救危急的制造业,必须从其经营模式上下手。

“国家经济增长点并不是企业利润,这样怎么可能提高企业盈利?怎么提高人民收入?怎么拉动消费?GDP增长有10%,但是你们告诉我,哪个民营企业扣除了通胀因素后的利润增长能到10%?”现场数百名企业家无一应声。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