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交易法則之“加氏十六條”
揚基隊著名捕手約吉•貝拉(Yogi Berra)曾有這樣一句名言﹕棒球90%靠的是心智﹐其餘才是體能。這一點可能對股票交易也適用。在股票市場上﹐投資者即使把各種消息和數字研究得透徹到家了﹐但最後仍有可能賠得很慘。編 撰全球股市每日通訊Gartman Letter的丹尼斯•加特曼(Dennis Gartman)說﹐從七十年代在棉花期貨交易所做交易開始﹐至今數十年的痛苦經歷讓他領悟到了上面這一點。這中間發生了很多插曲﹐既有在國債交易所操盤 時在一筆交易中擊敗來自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交易對手的顯赫戰績(那是在八十年代初)﹐也有數年交易積累的利潤轉眼間煙消雲散的慘痛時刻。不 過﹐眼下他坐在這裡回憶這一切時卻很輕鬆。
如何走出象牙塔後、在現實世界求得生存﹐加特曼總結出了他所謂的“貌似簡單的交易法則” (Not-So-Simple Rules of Trading)。其中有些法則與市場普遍接受的看法大相徑庭。學院派總說﹐長期而言﹐起作用的還是基本面﹔不過就短期來說﹐市場毫無理性和效率可言。
但 加特曼斷言﹐實際上﹐女裝店的老板比大多數學者更瞭解市場。假設他同時進了紅色和綠色的服裝﹐紅色的賣得好﹐綠色的賣不動﹐他該怎麼做﹖他會提高紅色服裝 的售價、進更多的貨﹐同時把綠色的服裝降價﹐以便儘快脫手。加特曼說﹐這是很自然的邏輯﹐但現實生活中股票交易員們卻經常反其道而行。
加特曼說﹐如果你買的東西價格升了﹐那說明你買對了。
加特曼從諸如此類的事例總結出了他的“加氏十六條”﹕
1. 在任何情況下﹐無論如何千萬不要增持已經賠錢的頭寸﹐千萬不要﹐永遠不要﹗增持虧損的頭寸是交易之大忌、之殺手﹐就像酒後駕車一樣要不得。最後只能粉身碎骨。務必相信我。
2. 做交易時要像那些唯利是圖的雇佣兵一樣﹕必須站在能贏的一方作戰﹐而不是在經濟學原理上正確的那一方。
3. 心理資本勝過實際資本。在這兩類資本中﹐前者比後者更珍貴。持有正在下跌的頭寸是會付出可觀的實際資本的代價﹐而其消耗的心理資本卻是不可估量的。
4. 交易並不是低買高賣﹔實際上﹐它是高買、更高賣﹐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5. 在牛市的時候人們只能作多或保持中性﹐同樣﹐熊市時只能作空或持中性。這是明擺著的。但很少有人能理解它﹐接受它的就更少了。
6. 市場處於非理性的時間會比你、我保持有償債能力的時間要長得多。這是凱恩斯(Keynes)說的。而非理性的確經常主宰市場﹐雖然按學者的說法似乎不該如此。
7. 當市場最強勁的時候要大力買進﹐當市場最弱勢的時候要捨得賣出﹐道理很簡單。弱勢時﹐就好像要用石頭去砸被水浸得最透的紙袋﹐因為它最容易被打破﹔而強勢時﹐就好像要乘最強勁的風出航﹐因為這時能行得最遠。
8. 思考問題要像一個“基本面”派﹐但操作交易時要像簡單的技術派﹕基本面或許會推動市場﹐我們需要有所瞭解﹔但如果從圖表上看後市並不樂觀﹐那為什麼非得看好呢﹖在技術因素和基本面齊齊向好的時候﹐你應該感到樂觀。
9. 交易是有週期性的。有的週期很好﹐大多數都不怎麼樣。當交易週期順利的時候﹐加大力度。反之則減少、再減少。“時候”好的話﹐即使犯點錯也還能贏利﹔但“時候”不好的話﹐你再做足了功課也無濟於事。這是交易的自然規律。接受它、運用它。
10.保持一個簡單的技術交易系統。複雜的系統必然導致混亂﹐簡潔則能帶來從容。我們所瞭解的出色的交易員都使用最簡單的交易系統。兩者相輔相成。
11. 在從事交易和投資方面﹐懂得大眾心理學往往比經濟學知識更重要。簡單來說﹐就是應該反其道而行﹐“別人捶胸頓足的時候你應該買進﹐別人興奮地大叫時你就該拋出了”。
12. 熊市時期的回調比牛市時的回調更激烈而迅猛。為什麼會這樣我們也搞不懂﹐但事實就是如此﹐我們接受它就好了。
13.臭蟑螂不會就那麼一只。股票市場的大多數壞消息帶給我們的教訓就是﹐一定會有更多消息接踵而至...﹐並總會對股價產生不良影響﹐直到恐慌主宰市場、那些最弱勢的投資者最終倉皇出逃。
14.對賺錢的交易要有耐心﹐對賠錢的交易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包容。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每年遇到的有小虧的交易會越來越多﹐但我們手裡積累的盈利卻會有增無減。
15. 多做有用功﹐少做無用功。這一條對股票交易和對日常生活一樣適用。去做那些已經證明有好處的事。對賺錢的交易不妨追加投資﹐對賠錢的要捨得割肉。如果說股票交易(以及生活)有什麼秘密可言的話﹐這一條就是吧。
16. 所有規則都有被打破的時候......只是相當少見而已。明知少見卻可為而有成者﹐是謂天才。
看到這條﹐約吉可能會加上一句﹕“從理論上講﹐理論與實踐沒有差別﹔從實踐上看﹐二者確是存在差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