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8, 2008

股市雖急挫 政府毋須救市但須活化信貸

股市雖急挫 政府毋須救市但須活化信貸

(明報)10月28日 星期二 05:05

【明報專訊】全球金融市場持續動盪,昨日港股暴跌1602點,跌幅達12.7%,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大的點數跌幅。基於全球經濟陷入衰 退已成定局,預計未來一年半載金融市場仍然非常波動,小投資者要量力而為,做好風險管理,以免蒙受損失;政府則毋須干預股市的正常起跌,但須研議措施,活 化信貸市場,讓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所受的衝擊減至最低。

昨日亞洲開市後,韓國 宣布減息0.75厘等措施救市,股市才止跌回穩;日本 政府雖然表示會採取更多措施救市,但是股市仍然跌至26年以來新低;菲律賓 股市也大跌12%。內地方面,雖然政府陸續提出一些措施,紓緩銀根以對各行各業「放水養魚」,但是投資者仍然悲觀,上證綜合指數跌至25個月新低。

匯豐控股 跌穿SARS

投資者對經濟前景悲觀

本港股市插水式急挫,反映市場瀰漫着恐慌情緒,投資者不問價,只求拋售股票套現。恒生指數42隻成分股中,有37隻跌幅都超過10%,港人的「愛 股」匯豐控股,繼上周跌破100元之後,昨日再暴跌14.77%,收市報75元,股價見7年新低,連當年的SARS價也跌穿了。本來匯控每跌到一定價位, 都會有散戶前仆後繼奮身買入,這堵被形容為捍衛匯控股價的「血肉長城」,昨日並未發生效用,反映一般散戶都取態謹慎,儲備彈藥徐圖後計。

近日全球大跌市,一般認為與基金為應付贖回潮,洗倉套現有關。對冲基金為了應付投資者贖回,拋售資產取回現金,肯定加劇了股市跌勢。很多基金對年底 的贖回要求,有必須在11月15日之前申報的規定,有分析認為,過了這個期限,拋售或許暫告一段落。不過我們認為,無論是基金套現抑或日圓 轉強,導致利差交易拆倉,只是眼前跌市表象;歸根究柢,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投資者對金融市場未回復穩定、對經濟前景悲觀有關。

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後,為免引發更嚴重系統性風險,美歐各國動用以萬億計美元 ,直接入股一些主要銀行,變相把銀行局部國有化。這些非常規手段,只是令一些銀行不倒閉,不過,並非銀行的其他金融機構,例如保險公司等,在資產價格大幅貶值下,也有可能會出現財政狀况。事實上,美國 財政部已經考慮入股一些保險公司,可知道問題已經暴露出來。

現在全球處於股市、外匯、原油、商品等各個市場全面「融化」的局面,肯定有許許多多機構出現問題,繼而拖累交易對手。所以,未來各個領域、環節出事規模的大小,會是各國以至全球金融市場承受多大衝擊的關鍵。

金融海嘯已經衝擊實體經濟。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第三季度折合年率下降0.5%,並預測第四季度GDP將下滑4%,這是1982年以來最大幅度的經濟滑坡。另外英國 、歐洲等國家,經濟景况也急速下滑。至於亞洲一些國家的狀况,人們也愈來愈擔心會否重演1997、98年的金融風暴。當年經濟飽受重創的韓國、泰國 印尼 ,目前外債基本在可控制範圍內,而且外匯儲備較充裕,可以捍衛貨幣的彈藥較多。但是假如全球信貸風險進一步惡化,外資大舉撤離,這些國家的風險還是很高。

此外,亞洲國家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出口,當歐美各國經濟衰退之時,出口肯定大受影響。去年,亞洲地區出口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46.7%,比 1998年的水平還要高。出口若大幅萎縮,肯定會拖低亞洲國家的較高速增長,連續多年一直保持兩位數字增長的中國,明年也要爭取保持8%的增長率,可見放 緩之嚴重。

「活化」信貸市場

「優化」聯繫匯率

各國除了採取措施,撲滅金融市場所燒起的火頭,也在想方設法挽救實體經濟,但是這些措施要一段時間才會見到效果,例如中國為了穩定樓價的舉措,放在 信心崩潰的大環境,效果並不彰顯。處此大動盪時期,政府更須發揮領導的角色和職能,必要時採取果斷手段應對變局,甚至要拋掉市場會自行調節的思維,英國首 相白高敦 甘冒大不韙,違反自由市場原則,由政府直接入股銀行,穩住了銀行系統,就是最好說明。

本港官員和金管局 一再表示,本港已經制定多套應變方案,若有需要,可以即時派用場,昨日,財政司 曾俊華 也作類似「安民喊話」。我們相信政府不會是兩手空空全無準備的,不過一些問題雖非即時危機,但若不及早解決,便會由隱患變成頑疾。

例如銀行同業拆息持續高企,銀行對於中小企的信貸,仍然收得很緊,許多中小企業者叫苦連天。協助中小企,政府當然不應該全部包攬上身,但金管局在要求銀行借貸給中小企方面,應該有更積極做法,打通經脈,「活化」信貸市場,市場才會恢復生機。這是政府和金管局的責任。

本港因為聯繫匯率,已經失去了貨幣政策作為調節經濟的工具,但是美國最近兩次減息,本港都無跟隨,往後相信各國都會以減息為手段,挽救經濟,但是基 於本地拆息高企,銀行業者已經表示無空間跟着減息,對本港經濟會有不利影響。如何進一步「優化」聯繫匯率的結構和操作,以避免本港陷此進退維谷困境,也是 政府和金管局的責任。

Sunday, October 26, 2008

中信泰富瘋狂的豪賭行為

特稿﹕小投資者需自求多福

(明報)10月26日 星期日 05:05

【明報專訊】中信泰富 因炒賣衍生工具錄得巨額虧損,近日成為焦點。繼迷你債券後,又一個結構性產品炸彈爆發。輿論雖同情迷債散戶,但這次卻一面倒指摘中信泰富瘋狂的豪賭行為。

首先,可能普羅大眾對股票accumulator(另一炸彈!)先有認識,而這次的外匯產品結構上又跟股票accumulator相當類似,故新聞 界普遍稱之為外匯accumulator。其實這種非零售的外匯結構產品已有多年歷史,行內稱為FX 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s(外匯目標贖回期貨)。其主要結構是﹕當匯價高於一個預定的行使價時,客戶可以行使價定期買入外幣。但當匯價低於行使價,客戶便要以行使 價買入兩倍(或更高倍數)的外幣,視乎合約的條文而定。目標贖回的意思是﹕客戶每次以低於市價買入外幣時都有利潤,但當累積的利潤達到某一目標時,銀行便 會提早終止合約。換言之,客戶的潛在利潤有限,但潛在虧損卻是無底。

貪勝不知輸豪賭失敗

不同於迷債散戶,機構投資者進行大額交易時,大多清楚產品風險。他們是跟銀行的投資部門直接交易。「炒房」內的銷售員受過專業訓練,對產品有深入了 解,職責上亦要向客戶詳細介紹有關風險。有很多客戶在交易前甚至要求銀行方面對產品作出模擬測試,即模擬在不同的匯價波動中,客戶盈虧的變化。

在中信泰富事件中,公司要對冲在澳洲 的 鐵礦業務因澳元上升帶來的風險。但從是次交易中購入澳元的金額,卻遠高於實際需要對冲的數目。再者,據聞交易不是一次性,而是在澳元持續上升時逐次進行 的。作為一家大企業的財務主管,亦不可能用無知作為藉口。故筆者相信今次事件不存在銀行誤導,而是中信泰富貪勝不知輸,加大注碼卻遇上市場逆轉,以至豪賭 失敗,賠掉半家公司。筆者也曾遇到一些公司客戶,以對冲為名,賭博為實。他們會要求銀行設計一些結構產品,表面看來可以對冲本身業務的某些金融風險,以符 合公司的內部指引。但卻在本金方面「調整」,故意作偏多(over-hedge)或偏少(under-hedge)的對冲,借此進行投機。

新金融產品繞過規管

這次事件絕對只是冰山一角。不久前亦有鴻興印刷 , 為其管理層用來「對冲」人民幣匯價風險而進行的衍生工具交易作出大額撇帳。這些年來,五花八門的結構性工具充斥市場,獲很多機構投資者的垂青。這些產品的 一個普遍特性是﹕市場平靜時,對客戶有利;但當波幅擴大時,客戶便有機會蒙受損失。現值金融風暴,所有資產類別都經歷駭人波幅,相信已有很多公司客戶錄得 重大虧損。只是未有公開罷了。

監管機構方面有沒有責任?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稱衍生工具為「大殺傷力金融武器」(financial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他跟債券大王格羅斯(Bill Gross)均認為衍生工具鼓勵公司以他人(股東)金錢賭博。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十月廿三日亦公開承認自己犯了錯誤,讓衍生工具的發展失去控制,間接加深了今次的金融危機(遠在一九九四年,格老曾成功阻止收緊衍 生工具的管制)。從今天看來,自由市場並非萬能,適當的監管不可或缺。

其實監管和會計制度多年來已有所改善。可惜投資銀行就是永遠有能力設計出新的產品,繞過規管。銀行只需清楚解釋風險,至於客戶是用來對冲或炒賣,對 其無關重要。客戶贏錢,銀行便「鼓勵」他們加重注碼或作更頻繁炒賣;客戶輸錢,銀行亦可勸他們斬盤止蝕,在斬盤交易中銀行又可大賺一筆。

監管機構將比前嚴謹

早年有一笑話﹕「豐田需要多少員工去製造一輛汽車?」答案是﹕「四個,一個負責設計,一個做裝配,兩個炒長債。」衍生工具在上世紀推出時,目的確是 給用家作更有效率的風險對冲。而市場亦需要有專業炒家開價和坐盤,才能讓用家轉移風險。但慢慢地,當用家也變成炒家,市場便淪為賭場。到頭來,被蒙在鼓裏 的是小股東,他們以為投資予公司的業務經營,誰知卻下注在管理層的炒賣活動。現在所持股票的公司有否類似投資虧損還沒有披露?看來他們只有自求多福。

當金融風暴平靜下來後,可以肯定的是,監管機構會比以前大為嚴謹。除了規限銀行外,對上市公司披露所持衍生工具的資料,應會有更詳盡的要求。而小股民經歷這次事件,將來亦應學會在投資前作更審慎考慮。

文 哥夫

Saturday, October 25, 2008

林毅夫:危機可令全球衰退

林毅夫:危機可令全球衰退

(明報)10月25日 星期六 20:30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表示,金融危機將令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發展中國家面臨嚴峻挑戰。

林毅夫於5月底赴美出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此番是他首次回國。24日晚,林毅夫在國家行政學院為北大國際MBA學員作了題為《國際金融危機對發展中國家影響》的演講,報告了他在此次金融危機「震中」的一線觀察與若干思考。

林毅夫提醒,此次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全球經濟剛經歷了二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繁榮期:2002至2007年,無論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國家,都出現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為什麼發達國家能夠快速增長?林毅夫認為既有「遠因」,也有「近因」。其中,「遠因」是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後,市場經濟成為全球的主流,金融業管制放鬆,金融創新活躍。

「近因」有二:一是「9·11」後美國 大幅提高國防安全開支,增發貨幣,流動性猛增;二是「新經濟」泡沫破滅後,美聯儲為避免經濟衰退放鬆了貨幣政策,強力刺激房地產消費。這些因素都增加了可用資金數量,拉動投資和消費,令經濟出現榮景。

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的繁榮,有力帶動了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增加,加之發展中國家內部也出現投資高潮,連帶消費昇溫,這樣,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也出現了持續增長。

然而,全球經濟快速增長伴隨著不斷提高的脆弱性,潛伏著危機。林毅夫說,這些暗藏的危機包括:美國房地產價格以非可持續性的兩位數上漲;美國的「雙赤字」越來越大;金融創新的衍生品進一步放大風險。

「這就像老子所說的那樣,福兮,禍之所伏,」林毅夫說,「終於有一天,令經濟快速增長的源泉,變成了導致危機發生的原因。」

他分析說,美國刺激房地產消費的政策給經濟帶來繁榮,但也累積了泡沫,而泡沫沒有不破滅的,這就出現了美國次級抵押市場危機。金融創新非但沒能分散和抑制風險,反而加重了風險,使次貸危機引發連鎖反應,導致一場國際金融危機。

林毅夫指出,此次金融危機最先發生在美國,但也影響到其他發達國家,後者也未能逃脫類似命運。

金融危機將首先造成發達國家的信貸緊縮。林毅夫分析,由於金融監管沒有跟上,人們對金融機構到底有多大風險搞不清楚。當有一兩家機構破產時,大家對 所有金融機構都產生了懷疑,信心大減,於是信貸緊縮,投資放慢。其次,房地產泡沫破滅後,股市猛跌,受財富縮水效應影響,人們開始過窮日子。

「發達國家將不可避免地進入一個衰退期,」林毅夫說。

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促進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表示他最關心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金融危機不僅會導致全球經濟放緩,還會引起發展中國家的危機,」他說。

具體而言,林毅夫認為發展中國家受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影響出口會急劇減少,同時也將面臨投資資金緊缺的挑戰。

發展中國家還可能產生「危機的第二輪效應」。林毅夫解釋,發展中國家前期的經濟增長與投資有關,現在受金融危機影響,未完成項目因缺錢可能變成「半拉子工程」,已完成項目可能變成過剩產能。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銀行呆壞賬的增加。

他認為,發展中國家應對這場危機的當務之急,是防止金融部門崩潰,政府應以果斷、迅速、全面的方式防止銀行部門垮台。同時,要通過放鬆銀根、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進行反周期操作,努力實現經濟的「軟著陸」。

對中國經濟形勢,林毅夫表示審慎樂觀。他說,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有三道防線;一是充足的外匯儲備,二是仍實行資本管制,三是財政收入比較高,有能力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

「中國如果能夠維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將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林毅夫說。

Friday, October 24, 2008

Capital flight in all Regional Markets

Global credit meltdown started from the superpower America. All assets in the region being dump by the Foreign Funds.

We can see the daily drop of all regional market by 3-11%, it repeat almost weekly. I believe it will not end here because the Foreign holding is huge, it's so huge that it may need to take months to finish their selling.

Our central bankers in Asia is SMARTER now after learning the experience in 1997/8 financial crisis. Why go in now to support the currency ? They most likely to leave the currency drop so that the Foreign Fund will get lesser when they convert to USD in Capital Flight. They will go ultimately anyway, why support the currency for the Foreign Fund to get more?

Same goes to the equity market! Why go in to support the shares price ? Just let it drop & let the Foreign Fund get lesser & lesser when they dump our equity. They have to finished their selling in this few months, then just let the price drop. Why the Govt have to support the price for the Foreign Fund to gain ?

It is better to wait for the Foreign Fund to finish their selling first, wait a bit longer for another few months, then the Asian Govt only started to go into the equity market to support the price.
A V shape rebound then is more sustainable and it will work to our advantage.

Monday, October 13, 2008

DOW JONE -HOW LOW IS LOW; PE 10 OR 6 ?

[新聞]專家料華爾街仍要大跌

(明報)10月12日 星期日 21:20

曾準確預測二千科網股泡沫爆破及最近的次貸泡沫的耶魯大學 學者席勒認為,美國 股市距離見底仍很遠。

他指出,參考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計算方法,套用到標普500指數,目前的格雷厄姆市盈率約為15倍。由1881年至今的標普500指數,得出格雷厄姆市盈率的平均值為 16.3倍。戰後,這個市盈率數值在1977至1984年間也曾跌穿10倍;在1982年的7月及8月,更曾低見6.6倍。

他表示,在今次金融海嘯中,若格雷厄姆市盈率再度低見10倍和6.6倍,意味道指(上周五收市為8,451.19)將分別跌至6000點和4000點的水平,即美股可能再跌30%至50%。(華爾街日報 )

Sunday, October 12, 2008

BACK TO BASIC FOR ALL EQUITY MARKETS

IT'S GAME OVER FOR WALL STREETS, GAME OVER FOR THOSE DAY THAT HOT MONEY CAME IN & OUT INTO ALL OVER THE WORLD TO PUSH UP/ DOWN CERTAIN MARKET TO SPECULATE/MANIPULATE FOR INSTANT GAIN IN MARKET.

Those market that have higher Foreign Participation will be burnt the hardest.( Fortunately Malaysia is the least one)

Tokyo, Singapore, HongKong will be the worst among the Asian countries. ( It's a nightmare to be a Financial Center now!)

Expect all the high PE counter to go down gradually to a single digit PE price.

Not just Bond market dry up, Equity Market also dry up.

There are no more $$ in share market for Major shareholder to cash out, you just would not get a good price for your IPO.

All back to basic, you only go to Bursa if your Company really need to raise Fund.(not cash out )

This time in Bursa, When Financial Tsunami hit Malaysia, it is the BIG SHARKS & BIG CROC THAT GET BURNT, Not the small fish & retail player like you & me.

Now we have to learn to invest in Bursa as a shareholder, but not investor, certainly not speculator, at least for these few years.

Saturday, October 11, 2008

债权换股权,中国救美的最大筹码

债权换股权,中国救美的最大筹码


时间:2008年10月11日 08:32:27 中财网


  美国今天至少有上百万亿美元的金融泡沫和几十万亿美元的债务,当危机再次爆发时,美国政府如果还继续动用注资的办法来救市,只能使美国的泡沫气球越吹 越大,将来破起来造成的危险更大。所以,此前美国国会和一百多名经济学家反对政府救市是有道理的,就是不愿让金融泡沫继续鼓下去。当然,不出手救市的结果 是很明显的,那就是一批批银行和企业要破产垮下去,美国财富和美国经济要露出真原形,与美国有关的一切债权国都要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美国财富缩水将达到什么程度?如果将美国政府和企业里用金融衍生工具包装和虚拟出来的虚假财富挤出去,那么美国的实际财富量将大幅缩水,美国的股市将跌回3000点。水落石出之后,美国的实物经济总量并没有多少。以实物经济总量来衡量,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让不让美国这个财富大气球撒气?如果不让它撒气,或者不让它撒彻底,那么美国就会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时刻悬在世界各国人民头上, 随时随地地对人们形成威胁。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让这个泡沫适当地破灭。让美国回到实物经济。这样对美国和世界其他各国都有好处。
  如果美国退回实物经济,如果美国经济露出其真实的原形,那么美国的GDP将大幅萎缩,中国的GDP将在几年内超过美国。但在这期间,中国也要付出巨大的损失。
  譬如,中国投入美国的1.2万亿美元的债券投资就要化为乌有。那么现在中国参与美国救市行动,这批海外投资就能保全和收回来了吗?也不可能。这是因为 美国的债务窟窿太大,七八千亿美元仅仅是杯水车薪。所以,中国如果参与救市,就等于雪上加霜,那就是原有损失之上再添额外的损失。
  因此,一动不如一静,中国不如静观其变。中国决不能再损上加损了!看看美国的债务量有多大,政府的债务现在已经10万亿美元,民间的债务要高达几十万 亿美元。美国现在砸锅卖铁可能也还不上这样巨大的债务,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赖账。而赖账的办法就是印钞票,让美元大幅贬值,造成超级通货膨胀。其结果,那就 是所有持有美元的国家的外汇资产大幅贬值。
  其结果肯定是一场大清算,如果一眼就能看到这种后果,那么今天中国的做法就应是立即行动起来,想法挽救损失,第一目标首先是保卫将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 储备,首先是已经投到美国的大约1.2万亿美元。这笔投资,有的已经拿不回来了。怎么办?那就是进行两国政府间的谈判,动用国家力量来保卫自己的海外投 资。
  中国是一个被美国绑架者,但中国手中也有讨价还价的筹码。具体办法就是,用我国的海外债券回购美国企业在华投资企业的股权。譬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 上海的投资,中国要用美国国债将其股权收归国有。对美国所有的在华投资企业,凡是涉及到国家安全战略性的企业,统统进行股权收购。中国也要像美国一样来一 场外资企业国有化!
  中国不是再向美国贴钱,而是出售债券,换回美国在华企业的产权。这样做,既是在拯救美国,也是在拯救中国本身。既是在向美国注资,又是让美国企业回归美国。
  目前,美国在华投资共有大约2000亿美元,只需要动用我国的海外外汇储备一部分就可以完成这一任务。中国政府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那么随着美元的大贬值和美国企业的破产倒闭,中国的海外投资很快便会化为乌有。
  接下来就是回购我国企业在海外的股权。譬如,前些年,我国有不少大型国有企业在海外廉价上市,今天中国要趁美国金融危机的时机将这些廉价上市的国企股 权尽量收回。中国要从国家角度进行干预,将这些企业股权尽快收回,譬如,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国有企业,我国的主权基金首先要做的就 是迅速将这些企业的海外股权收归国有。
  把债权换股权,是我国下一步要做的主要任务。如果中国不采取行动,或者采取了错误的行动,那么,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既搭上了海外的债券,又放任流 失了国内的外资股权。因此,中国在这场国际利益大搏杀过程中,决不能坐以待毙,要立即出击,挽回损失,我们不能眼巴巴地看着多少年辛辛苦苦积累的一点家底 一点点地化为乌有。但这样做必须首先在国家政府层面上进行谈判。既然美国政府极力要求中国采取行动,进行救市,那么中国政府就要以自己的方法进行救市,以 双方互利互惠的方法稳定美国债券市场。(作者系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
□ .仲.大.军  .华.夏.时.报

亂市機會處處 亞洲企債值博

財星教理財 [昔日新聞]
財經老手袁天凡:亂市機會處處 亞洲企債值博
2008年10月6日



【明報專訊】訪問現時已半退休的財經界名人袁天凡,最多聽到的詞彙不是李澤楷,也不是電盈(0008), 更不是鵬利保險,而是「Asymmetric」(不對稱)。無論談到香港應否禁沽空、或是香港過往的賣地制度、還是當年電盈鯨吞香港電訊,他都用上這個 詞。其實市場的不對稱現象,結果往往是錯價,袁天凡認為當有錯價出現,就代表有投資機會。刻下的市場亂局,正正提供了不少投資機會,包括亞洲企業債券及信貸違約掉期。

海嘯對亞洲衝擊較金融風暴微

近 日股市可用頃刻萬變來形容,人心虛怯,但袁天凡說,相對於97年亞洲金融風暴,或是1989年「六四」事件,今次金融海嘯對亞洲的衝擊,相對來說未必這麼 大。「天安門事件(袁時任職聯交所總裁),直接影響香港的政治及經濟,當時一天股市可以跌2成……現時亞洲的經濟情相對97年健康,無論國家或企業的債 務都不高。」

袁天凡說,不敢估計港股是否已經見底。但他指美國現時仍在降低槓桿(Deleverage),因此股票及商品都不會看好,在經濟增長放慢時,商品價格還可以跌下去。他說,未來兩、三個月股市極可能出現一個反彈,直至年底,但是否可持續呢?則完全看信貸市場。

股市回升看債息能否回復正常

「除非信貸市場返回正常水平。所謂正常水平是(亞洲企業債券)利息為8至10厘,股市才有資格回升。」袁天凡形容,現在彷彿是黎明前的黑暗。「好似5點鐘,明知7點鐘天就會光,但不知黑暗幾時先完。所以要留意『雞啼』。」他口中的「雞啼」,就是信貸市場回復正常。

他說,最黑暗的時候正是最多投資機會的時候,這正好出現在信貸市場。曾經在匯豐旗下獲多利債券部任職的袁天凡指出:「好像中國銀行(3988),你說它會關門嗎?但它的信貸違約掉期是180點子,即等同市場願意付18萬美元來買一份保險,保障中國銀行1000萬美元債項的違約風險(圖1),以往正常時只是50至60點子。當然它可以再升至250點子,但你信不信一兩年之後會回復正常水平?當然升至250點子時,你可能給人追孖展,但我夠膽去,現在機會好多。」

他又以亞洲企業債券為例,一隻新世界中國(0917)的債券,尚有20個月便到期,現時售價為75(到期時發行人會以100贖回),即20個月內升幅可達33%,而且該債券還是人民幣定價,可以賺升值。當然一般投資者無法買到信貸違約掉期,但可透過買亞洲企業債券基金,涉足亞企債券市場。

美收樓到頂 年半樓市見底

袁天凡在訪問時多次提到看兩年,被問及是否內有玄機,他說有研究指出,美國收樓(Foreclosure)到頂時,12至18個月後樓市便見底(圖2)。

撰文:高志堅、吳詠珠(明報財經網主編)

Wednesday, October 08, 2008

Bailout passed, but crisis worsens

Bailout passed, but crisis worsens

GLOBAL TRENDS
By MARTIN KHOR

The Star 4 Oct 2008
After high drama, the US Congress finally passed a bailout package aimed at preventing an economic disaster. But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actually worsened last week.

LAST Thursday the US$700bil (RM2.4tril) bailout plan was finally approved by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nd signed into law by President George Bush.

This was after much drama. The Bill was originally rejected by the House because of intense pressure from the public who are outraged that the banking fat cats are being bailed out by taxpayers while house buyers are not, and many are losing their homes through mortgage defaults.

After a minor touch up, both the Senate and the House passed the Bill, because they were told that the US economy would be vaporised if the bailout did not take place. Under the scheme, the government can buy up to US$700bil of “toxic securities” from the banks, so that their balance sheets can improve and they can lend again.

Despite the adoption of the US bailout plan, the crisis of the Western economies worsened last week.

Firstly, more data showed the “real economy” is sinking. The loss of jobs hit a five-year high in the US, while more major European economies have slipped into recession, which will deepen in future. A survey of manufacturers showed falling orders throughout the developed world.

Secondly, the prices of oil and many commodities have fallen sharply, due to speculative forces and the fall in demand, heralding the end of the commodities boom.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Malaysia will be affected through reduced export earnings.

Thirdly, while most media attention was on the US bailout, it is in Europe that the crisis has really deepened.

Last week,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had to rescue six banks, some of them household names, such as Bradford & Bingley (of the UK), Fortis (the Dutch-Belgian bank which owns parts of ABN-AMRO), and Dexia, a French-Belgian bank.

Several other banks are in a precarious situation. But unlike the US, there is no bailout package in Europe. French President Nicolas Sarkozy proposed a European common fund to bail ou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this was opposed by Germany and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among others.

A finance-crisis summit of four major European countries ended last Saturday with only pledges to cooperate, but no concrete plan.

On the ground, depositors have become jittery. They are “fleeing to safety” in the UK as they move their savings from their banks to other banks that are fully guarante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when the Irish government announced it was guaranteeing deposits in its six domestic banks, it caused a storm in other countries, as people began shifting their funds to Irish bank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 banks.

Fourthly, the credit crunch has really worsened in that banks and companies are now largely unable to get loans from the money market, in which banks lend to one another.

This, in turn, means that the banks are reducing loans to consumers and businesses (thus worsening the recession) while companies could face financial problems as well as cut their investments.

The credit crunch is taking place in various financial markets. The money market has been largely frozen as the banks fear that other banks may be having problems. As a result, the cost of borrowing has shot up to record levels.

Although the central banks have pumped hundreds of billions of euros of loans to banks to make up for the scarcity in the money market, many banks are still short of funds.

The inability to borrow funds has contributed to the insolvency of the banks that had to be rescued. We can expect more banks going under in Europe.

Then there are the money market funds that provide short-term loans known as commercial paper (CP) to companies. There is now a virtual freeze in this market, with even top companies like General Electric and AT&T unable to tap it.

In three weeks, US$200bil (RM696bil) was taken out of the CP market, and last week alone the amount lent to companies fell US$95bil (RM330bil).

A market strategist was quoted by Financial Times as saying that there is no area in the credit markets or banking system where companies are raising money, an unbelievable situation. This is problematic as the CP market is where companies go to raise working capital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Fifthly, more problems are on the near horizon. For example, the US$54,000bil (RM188tril) credit derivatives market is facing a big test this month as contracts of defaulted derivatives on failed companies like Fannie Mae, Freddie Mac and Lehman Brothers are due for settlement.

This could result in billions of dollars of losses for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banks that offered credit insurance, according to the Financial Times.

For example, Lehman’s bonds have been trading at 15 to 19 cents (RM0.52 to RM0.66) on the dollar. Thus investors who gave out protection (insuring that Lehman would not default) will have to pay out 81 to 85 cents (RM2.82 to RM2.95) on the dollar.

The credit derivatives market is not only huge in value but also complex in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counter-parties. A problem there can have wide repercussions.

Finally, the crisis has so far been focused o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Brazil are already reporting that they are being affected financially.

Moreover, the weakening of the US and European economies will affect the exports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as the fall in commodity prices already show.

The US bailout package may help restore some confidence in the markets for a short while, but as the crisis continues to unfold, there will be more shocks and many problems ahead.

Tuesday, October 07, 2008

炮製金融黑洞 華爾街作繭自綁

炮製金融黑洞 華爾街作繭自綁

(星島)10月5日 星期日 06:30

(綜合報道)

美國 救市方案過關,天文數字的資金是否足以扭轉金融市場不斷失血的情況,專家亦言人人殊。正當前路陰霾未散,愈來愈多市場人士提出另一個更加「有效」的方法,就是放寬現存上市公司的會計準則,令受困公司財政可以霍然而瘉。

  美國近年以增加透明度和更真實反映公司帳目為由,大舉修改上市公司會計守則,其中一樣就是要求公司把手頭資產,按公平市值(mark to market)入帳計算。這次美國金融公司紛紛出事,財政陷入周轉不靈,原因之一是手頭大批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其中主要涉及複雜的衍生工具。這些資產雖然 未曾出售,但卻令到公司出現龐大虧損,迅即陷入資不抵債的困局。

  金融公司帳面損失暴增,起因是華爾街大行把不同資產包裝成種類繁多的產品,最後這些衍生工具有些甚麼?究竟值多少錢?變成沒有人說得準。當市場 出現波動時,買家信心動搖,大家都無法進行估值,最後變成無價無市,令金融公司會計上的資產瘋狂蒸發,其他交易對手為求自保,紛紛拒絕拆借出資金,令市場 進一步惡化,形成不斷下跌的漩渦。

  市值入帳 鎖死金融大行

  為了拆解惡性循環,於是有人提議,放寬按市價入帳的做法,容許企業以反映「更合理」價值的方式,在帳簿上記存這些資產。提出建議的專家相信,只要容許放寬,即時可以大幅改善金融機構的財政狀況,不這樣做的話,即使救市方案過關,資金都可能被這個會計黑洞吸走。

  專家的建議是否可行,公眾難下判斷,但感覺上難免會啼笑皆非。當初要求上市公司更改會計方式,原意是希望能準確反映公司資產價值,現在大難臨 頭,忽然要放寬限制,竟說改進後的會計方式未能反映資產價值,令公司陷入困境。聽完這些專家的論據,公眾又會否覺得放寬的建議,有一點容許「篤數」的味道 呢?

  近年改變上市公司會計準則,或許帶有善良動機,但客觀效果之一,是令到上市公司的經營表現波動,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對公司投資的入帳計算。根據 目前的會計要求,上市公司不同類型資產,會有不同的處理,但大體方向是每年重估,同時以市值入帳,其中部分會撥入損益帳,所以有時會出現公司所持有的同一 批股票不買不賣,今年賺大錢、明年卻蝕大本的狀況。

  追求炒作 害人最終害己

  過去的會計制度,容許管理層採納較保守的會計守則,譬如把資產按成本或市值兩個標準中較低的一個入帳,這樣做增加了管理層調節盈利的空間,壞處當然是方便粉飾業績,結果減少了每年交數的壓力,同時也容許管理層以較長遠角度看問題。

  上市公司把會計制度變得更「貼市」,管理層未必歡迎,但華爾街大鱷卻鼓掌,因為公司業績少了迴轉空間,每次公布就更有刺激性,帶來炒上炒落的獲 利機會。正如美國實施上市公司每季進行業績公布一樣,管理層未必歡迎,認為勞民傷財,而且逼使管理層要以更短期的眼光去營運;但基金大戶則拍手歡迎,認為 這種增加透明度的做法,令他們可以更貼市地作出買賣。所以這次華爾街幾家投資大行被會計黑洞逼上絕路,不無諷刺之餘,亦令人反思美國上市公司管治的理念, 是否過分進取,特別是在經濟環境轉劣時,應否增加必要的保護性措施,採用保守的會計制度。

金融危機對中國直接衝擊相對較小。

林毅夫:危機對華衝擊較小[15:50]
2008年10月7日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表示,今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直接衝擊相對較小。

林 毅夫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金融危機是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危機,從這場危機中,世界應該吸取兩大深刻教訓。第一,不能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卻創 造一個更大的問題。在林毅夫看來,金融危機之所以發展到目前階段,與美國政府沒有很好處理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有關。因為當時美國聯儲局用減息來刺激 房地產經濟。

他認為,由此造成美國房地產市場一度高度繁榮,代價是房地產泡沫是更大的泡沫,泡沫破滅以後就更難解決。

林毅夫說,另一個教訓就是,要關注金融創新的隱患。美國金融衍生品愈搞愈複雜,監管又沒跟上,這就給房地產市場泡沫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金融創新是必要的,但創新後,應該了解這些創新產品的好處和存在的弊端,在監管上要跟上。

林毅夫指出,儘管美國政府和美聯儲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金融救援措施,但是美國經濟依然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美國金融機構將會有很大調整,投資和消費貸款會減少,美國經濟將會放緩,但放緩的程度多大,衰退還是嚴重衰退?時間會多長?目前還難以預料。

他 認為,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直接衝擊相對較小,因為中國金融機構購買的美國次貸產品不多。但間接影響不應忽視,因為美國經濟放緩勢必減少美國的需求,而這會 衝擊到中國對美出口。但相對來說,由於中國對美出口產品以生活必需品為主,而一些高收入國家對美國出口則以高檔消費品為主,因此美國經濟放緩對後者的衝擊 要更大一些。

在當前嚴峻金融形勢下,中國應如何應對?林毅夫認為,中國應該增加內需,而在這方面中國有很大的潛力。

對於美國提出全球合作應對危機,林毅夫指出,美國也希望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但對中國來說,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快速發展,就是對世界經濟的一大貢獻。

林毅夫此前曾擔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今年2月世行行長佐利克任命他擔任世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他也是第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世行首席經濟學家。(新華社)

Saturday, October 04, 2008

股民金融海嘯下輸命(Dont treat it as Casino)

股民金融海嘯下輸命
曾稱「唔玩股票點發達」 報販損失數十萬燒炭

【明報專訊】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股市 波動,少數人及時收手「執番身彩」,但更多的人投資損手。正當數以萬計雷曼迷你債券事主日思夜想追回損失之時,一名投資股票失利的報販,疑不堪數十萬元家 財付諸流水,昨日在北角寓所燒炭身亡,成為近月股市狂潮的首名犧牲者。據其朋友透露,死者生前曾豪言﹕「唔玩股票點發達?唔通靠辛苦打工?」詎料最終走上 絕路。

燒炭身亡男子吳╳德,38歲,與妻子及兩名讀小學女兒,一家四口居於北角英皇道310號雲華大廈。其家人及親友事後趕到醫院,得悉吳某死訊後傷心不已。

反鎖廁所 妻報警揭發

昨午4時許,吳妻返回寓所發現廁所門鎖上及有煙冒出,拍門無回應,立即報警。消防趕至破門入屋,赫見吳在廁所內燒炭昏迷,他由救護車送院搶救不治。警方調查後相信無可疑,正了解其尋死原因。

吳 原本相約一名姓關好友於昨日傍晚到蘭桂坊晚膳,好友其後接到其自殺消息後,即趕至醫院了解,得悉噩耗後慨嘆懷疑是投資股票損手,令吳自尋短見。關先生透 露,他與吳為中學同學,兩人畢業後分別做廚房工作,同學兼同行,感情甚篤,他不時會到吳家作客。關又稱,吳與妻小生活融洽,惟吳因性格內向沉默,在工作方 面不太如意,不時抱怨遭同事排斥。

年前屢有斬獲

兩三年前,吳開始踏足股巿,將積蓄投資到股票上,當時他以「股海洶湧」好言相 勸,但吳不以為意,說﹕「唔玩股票點發達?唔通靠辛苦打工?」一心希望靠股票賺錢,讓家人生活富足。年前股市暢旺時,吳一度「願望成真」,屢有斬獲,更辭 掉廚房工作,轉到寓所附近經營報檔,除股票外,亦開始投資基金,頗為風光。

好景不常,吳半年前在投資市場損手,更曾向關某透露因股巿損失慘重想過自殺,又表示死前會為家人安頓一切。當時關好言相勸,但不以為意。至近日環球金融海嘯下,吳投資再損失數以十萬元計,陷入財困,懷疑他因而走上絕路。

持「新股必賺」心態或屬病態

明愛展晴中心督導主任鄧耀祖說,投資者與病態賭徒只一線之隔,當你發現經常抱覑「有市未為輸」、「存錢入股場」、「新股必賺」等心態去作金融投資時,很可能已陷入「病態賭徒」的深淵。

該中心過去5年曾為1887名問題或病態賭徒提供戒賭輔導,個案多以賭馬、賭場、賭波為主,但少數事主卻用賭博的心態和行為從事金融買賣,範圍甚至涉及期貨及認股證等。鄧耀祖說,這些人往往並非從事金融業,卻將全副身家投入股市,「不注視股市上落時,會坐立不安和沒有安全感,於是輸到無錢仍要『賭』!」

鄧稱,賭輸錢者借貴利,賭輸股者就借孖展,「但他們往往咬定自己是在『投資』,死也不肯認在賭博」。

鄧說,最近股市風高浪急,「病態股民」卻往往認為「這樣才更刺激,忽略工作、家庭、生活」,很容易會泥足深陷,填不了無底洞,又拒絕求助,便有可能走上自眦之途。